*能力越高的人,就越容易被公司叫去做屎缺,接著一輩子落入不得翻身之地?
*懶68% 認真40% 努力30% 笨70% 倒楣65% 狂噪60%
*『捨了,便得』天使若有需要時,天使的天使在哪裡?
......續
目前分類:celine分享文章 (55)
- Nov 02 Fri 2007 00:40
有些話真的粉妙~
- Oct 16 Tue 2007 00:53
很久沒有上來寫囉~真對不起!
今天公司來了一各很低調的歌手~悄悄的進入攝影棚~
約隔了30鐘之後~她又跟著宣傳走出攝影棚
到了門口忽然回頭~大叫/>我是羅美玲,希望你們可以支持我!\
我10/12發片你們一定要支持我喔~
雖然幾乎每天ㄉ會有藝人來
可是我發現他真的好真好可愛~
大家都為她拍手鼓勵!!
希望他的好聲音可以讓更多人發現!
我跟美玲的認識是再於上一擋她跟我同學孟璁所合作的
聽見夏天的風~他在裡面演的可是真的一個讚!!
總之~我一定要好好的支持你~
你是各真誠的歌手~
而且孟聰還要等你拍我門的故事捏~加油囉!美玲!!!
- Oct 02 Tue 2007 19:27
轉貼文~
死亡,
也算是種永恆的盼望。
活著呢,有什麼事是因為活著,可以一直保守與期待的?
你愛的人會陸續離開,也許分隔兩地,再也沒有音訊;或者是死亡,留下天人永隔的遙想。
沒有好的成就,沒有完整的詮釋
只好懷著永恆的盼望,賴活著。
最終,我們都會相遇。
我不害怕。
很輕。
天使
張貼數量: 193
居住地點: 雲端
文字跟她一的輕~
轉貼出處
http://forum.dreamreload.com/showthread.php?s=&threadid=19923&perpage=15&pagenumber=14
- Oct 02 Tue 2007 17:17
轉載~
親愛的:
『失望,有時候也是一種幸福,
因為有所期待才會有所失望;
遺憾,也是一種幸福,
因為有所體會才會有所遺憾。
夢是青春的天使,沒錯。
那好,就讓在我們這多夢的年齡下,
讓自己更清楚的認識知道天使的翅膀有時需要我們的淚水去給。
不要讓她只在我們的心中落窩,
讓她帶著我們自己的夢一起飛。
飛往何處,說到底還是你自己的抉擇。』你說。
『人在世上不如意的事太多,
這就有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陽圓缺,
此事古難存的說法。
做人要學會釋懷,
能有一個人默默地從心底裡愛自己,
即使不在一起,
感情天長地久,不必共賞同一月亮。』你說。
『不要過多怨語,
也無須太多歎息,
陽光總會再出現,
陰雨終將停息。』你說。
『問世間情為何物?
即使曾經生死相許,
也是結果水中花,鏡中月,
人在世間都是不斷得到和失去,
聚散天注定,誰能躲得過呢?』你說。
『親愛的朋友,我不會忘記你永遠為我加油打氣,
所以,當悲傷寂寞找上你,也請你別忘了我在這裡。』我說。
2004/07/17
轉載於
http://forum.dreamreload.com/showthread.php?s=&threadid=19923&perpage=15&pagenumber=1
一個會讓你被她的文字所深深吸引住的人~
就像她的名字~很輕
- Jul 22 Sun 2007 00:28
YA~今天是我的生日,當然還有我的寶貝弟弟!!生日快樂!!
YA~今天是我的生日,當然還有我的寶貝弟弟!!生日快樂!!
- Jun 28 Thu 2007 22:47
台灣首部超魔幻寫實歌舞劇《紅伶》The Kiss Of the Spider Woman
第四人稱表演域
2007生命教育表演藝術饗宴「真愛無界」二部曲
《紅伶》The Kiss Of the Spider Woman
生命教育關懷饗宴二部曲_紅伶
人不癡狂枉費了青春,只怕空白成了千古恨
因果輪迴愛恨都不論,耳邊又一聲:kiss、kiss
萬念俱灰感情緣為本,蓮花化身幻滅是過程
起死回生參不透紅塵,還是那一聲:kiss、kiss
集編導演歌舞全能於一身的音樂劇王子王柏森,
蟄伏多年後,精雕細琢推出此歌舞劇新作【紅伶】。
這齣改編自奧斯卡名片【蜘蛛女之吻】的超魔幻寫實歌舞劇,
在紐約百老匯也曾有轟動一時的舞台劇及音樂劇版本,
並先後贏得七項東尼獎、金球獎提名、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William Hurt,威廉.赫特)
和最佳電影提名,以及在坎城影展中榮獲最佳男主角。
劇中男主角是個活在自我幻想世界的超級影痴,
也是被囚禁在男子監獄裡的同性戀者。
在他情感豐沛的幻覺幻聽中,所鋪展開來的歌舞場面,
天馬行空又凄絕美絕,藉由變化無窮的舞台效果及豐富多變的音樂曲風,
將人性的高貴及卑微、堅定及恐懼搬上舞台,並以厚實情感與內涵撼動人心。
2007年為第四人稱表演域的生命教育推廣年,
《紅伶》係生命教育表演藝術饗宴「真愛無界」之二部曲,
特邀台灣歌舞劇王子王柏森、台灣樂壇創作才女黃韻玲攜手合作,
共同打造台灣首部超魔幻寫實歌舞劇。
由王柏森改編劇本、擔任導演和男主角等職,
劇中演員橫跨音樂、戲劇、舞蹈各領域,
加上歌手紀曉君及民雄和第四人稱行政團隊的參與,勢必為此劇激盪有別以往的火花!
演出時地:
台北市政府親子劇場:台北市信義區市府路1號2樓
9 / 21(星期五)19:30
9 / 22(星期六)14:30、19:30
9 / 23(星期日)14:30
票價:500 / 800 / 1200 / 1600 / 2000 / 2500
☆每張票券2%捐贈予推動生命教育相關活動之團體
指導單位 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主辦單位 第四人稱表演域
製作單位 群動藝術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 吳佩倩舞極舞蹈團
果核有限公司
製 作 人 陳冠妤
藝術總監 王柏森
音樂總監 黃韻玲
技術總監 郭樹德
改編導演 王柏森
副 導 演 謝孟璁
音樂編曲 鍾興民
舞蹈設計 吳佩倩
服裝設計 孫蕙美
舞台燈光 黃祖延
舞台監督 何定宗
領銜主演 王柏森 紀曉君 民雄 蘇達
主辦單位:第四人稱表演域
優惠折扣 1. 7/21前購票(任一價位) 9折
2. 學生購1200以上票券滿四張 8折
3. 團體購票(同價位) 15張以上 9折
30張以上 85折
4. 65歲以上及領有身心障礙證明者 6折
洽詢電話:高先生0963-395-755或 陳老師0919-563-764
E-mail:brucegau@gmail.com或littlenana68@yahoo.com.tw
- Jun 26 Tue 2007 16:45
非零餐廳﹝Nonzero Restaurant﹞
非零餐廳﹝Nonzero Restaurant﹞
We Are What We Eat 我們吃什麼就變成什麼
訂位專線:02-2772-1630
地址:台北市仁愛路四段27巷4弄5號1F
地圖連結
整支的伊比利火腿...
主廚Ada在拆腿架..
先切除包覆火腿的一堆肥皮..
想起巴黎的那個伊比利火腿美好的回憶..口水就忍不住..
乖乖坐好...等火腿上桌
隨餐附贈的麥麵包..
可自由使用桌上的醋跟橄欖油
左邊的是水果口味的醋..較甜
伊比利火腿拼盤$700
左邊是伊比利火腿 中間是羊奶起司,帕馬森起司跟藍紋起司
右邊是salami...Joriso跟opa火腿
一次可以吃到好幾種火腿..很適合喜歡嘗鮮的人
充滿榛果香氣的伊比利火腿...
餐廳招待的House Wine...
http://forum.dreamreload.com/showthread.php?s=c59f75a9d1ac74ecf07d346f630f0968&threadid=71284
- Jun 19 Tue 2007 01:10
席玲心中的真英雄-黑蝙蝠中隊~
一是因為席玲的外公是空官
二因席玲的老豆--高中導師也是空官..
不知道耶..從小就聽著外公說著戰爭飛飛機的故事,
所以第一次聽到黑蝙蝠中隊的故事時,也哭了!
留德華曾經把這故事唱出來,.
對於這些無名英雄
我深深的致上最深的敬意~
黑蝙蝠中隊 無名英雄捍衛台灣
在我國空軍隊史上,有兩支執行秘密任務、損失最為慘重的編組,
一個是在桃園的黑貓中隊,一個就是在新竹的黑蝙蝠中隊,
這兩支神秘隊伍,因為過去對中共進行高空和低空偵查,
一直到今天都不曾接受政府公開表揚。
最近又有一批大學生,將邀請還倖存的隊員,獻上對這些無名英雄的敬意。
指著年輕時的照片,已經當阿公的李崇善,
曾經是黑蝙蝠中隊的電子官,
回想起過去對中國大陸進行低空偵查,
經常在黑夜出勤,還得躲避砲火和雷達的攻擊,每次出勤之前就要先交代後事。
在美國蘇聯冷戰期間,台灣空軍為了全球安全,
桃黑貓中隊負責高空偵查,新竹黑蝙蝠中隊負責更危險的低空偵查,
飛行高度不超過三百公尺,
由於是秘密任務,總共一百四十八位殉職的隊員,到現在不曾受到公開表揚。
最近有清大和新竹教育大學的學生,
將在六月五日邀請近四十位黑蝙蝠中隊倖存隊員,
希望透過這些幕後英雄的故事,讓現代年輕人更了解和平的可貴。
- Jun 12 Tue 2007 23:12
Where there is loss, there is love
圖引用
http://p9.p.pixnet.net/albums/userpics/9/2/212892/1198204936.gif
我狂推這位水水 --口水愛說話
http://www.wretch.cc/blog/yutinglin&article_id=6961793
我覺得他的畫都抓住了這些人的神韻~
真的很棒!~推薦
最近的"他"讓整各社會變了
變得比較人性
變得有感情
不再看到政治的醜陋..
雖然目前出現了一些小小的缺陷
但也看出了--人性本善
很多時候
角度變一下
視野也會變
good job~
有你的
楊宗緯aska
是你喚醒台灣封閉很久的心
讓大家開始會豎起耳朵聽一首撼動人心的歌!!
是你讓歌又賦予了生命
...其實還有蕭敬騰--雖然感覺你似乎變成是一個無端的犧牲者
但是你的power真的不輸給楊宗緯,
那天看了康熙覺得你真的很純真,很努力!
很期待可以在聽到你的聲音!!
每一個星光幫的參賽者
我都覺得很溫馨
看到的不是爭名奪利
而是惺惺相惜
這也是很久沒出現過的!
加油!
你們讓社會更溫暖了
不管如何,
愛唱歌的小孩不會變壞吧
至少不會有控去作姦犯科
加油!加油!
- May 29 Tue 2007 23:36
簡單的法則
簡單的法則
【十條法則】
- 1. 減少(REDUCE) 達到簡單的最簡單方法,就是用心割捨。
- 2. 組織(ORGANIZE) 組織能使複雜的系統顯得比較簡單。
- 3. 時間(TIME) 節省時間讓人感覺簡單。
- 4. 學習(LEARN) 知識使一切變得更簡單。
- 5. 差異(DIFFERENCES) 簡單和複雜相輔相成。
- 6. 背景(CONTEXT) 簡單的周邊事物絕非無關緊要。
- 7. 感情(EMOTION) 感情愈多愈好。
- 8. 信任(TRUST) 我們相信簡單。
- 9. 失敗(FAILURE) 有些事物絕不可能簡單。
- 10. 單一(THE ONE) 簡單是減少明顯的,增加有意義的。
【三個要點】
- 1. 遠離(AWAY) 只要挪得遠遠的,多就會顯得少。
- 2. 開放(OPEN) 開放會簡化複雜。
- 3. 能源(POWER)少用會得到更多。
簡單有理
科技使我們的生活更為豐富,卻也使我們「豐富」到不舒服的地步。
我曾目睹女兒們欣喜的獲得她們第一個電子郵件 一開始只是微小水滴
──她們只是彼此互送電子郵件─然後隨著她們的朋友加入通訊錄,
逐漸形成涓涓細流。現在這些信息、電子卡片和超連結,
已經成為每天不斷沖刷她們的瀑布。
我敦促她們抗拒誘惑,不要整天不停的查看電子郵件。我告訴她們,
等她們長大,她們會有很多機會在資訊海洋裡巡游。我警告她們保持距離,
因為即使是身為奧林匹克級科技專家的我,想要不被這片海洋滅頂,都還很勉強。
我知道並不是只有我有這種隨時會被淹沒的感覺;
我們許多人每天都會透過幾百封電子郵件與人交談。
但是,對於這種情況,我覺得自己脫不了責任。
我早期的電腦藝術實驗成果,催生了今天網路常見的動態圖像。
你們都知道我在說什麼:那些在你想要專心時,卻不斷在電腦螢幕上飛來飛去的玩意兒,
那正是我的傑作。資訊世界中不斷湧現的「視覺糖果」(eye candy)垃圾,
有部分也必須怪我。我覺得很過意不去,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希望能夠贖罪。
在數位時代追求簡單,成為我切身的使命,也是我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焦點。
在這裡,我以教育人員和專家的身分,橫跨設計、科技和商業領域。在早期思索階段中,
我發現麻省理工學院的MIT這三個英文字母,正好在SIMPLICITY(簡單)這個字裡依次出現。
不過,在COMPLEXITY(複雜)這個字也是如此。由於MIT中的「T」代表科技(technology,
也正是讓現代人感到不堪負荷的主要壓力來源,
更讓我覺得MIT必須有人站出來,帶頭糾正這種情況。
2004年我在媒體實驗室(Media Lab)創立「MIT簡單聯盟」
(MIT SIMPLICITY Consortium),約有十個企業夥伴參與,
包括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P)、樂高公司(Lego)、東芝和時代(Time)公司。
我們的宗旨是定義出「簡單」在傳播、醫療保健和遊戲領域的商業價值。
我們共同設計和創造一些原型系統和科技,指出簡單理念的產品能在市場成功的方向。在本書出版之時,與三星公司(Samsung)共同發展出來的新式聯網數位照片播放產品,將成為重要的商業資料點,可考驗我們這個聯盟對簡單的主張是否正確。
網路部落格開始出現時,我也響應成立部落格,記錄我對簡單的想法和心得。我開始為簡單尋找一套「法則」,並訂定目標,打算找出十六條法則。就像大部分部落格一樣,我就自己熱中的題目,把個人想法原原本本記錄下來,與網路大眾分享。雖然這個部落格的主題,一開始只是沿著設計、科技和商業的主軸發展,可是我發現讀者對這一切底下的根本主旨最有共鳴:作為人本主義科技學者的我,努力想了解生命意義的過程。
在這尚在進行的歷程中,我發現簡單這個題目其實有多麼複雜,我也不敢妄稱已解開這個謎題。最近曾與一位現年八十五歲的MIT語言學教授交談,他一輩子都在鑽研這個問題,更加激勵我決心投注更多年工夫探討這個難解之謎。部落格讓我發現簡單並沒有十六條法則,只有本書發表的十個法則。就像所有人為的「法則」一樣,這些法則並非絕對,違反這些法則也不致罪大惡極。不過,在設計、科技、商業和生活中追尋簡單(和合理性)時,這些法則或許不無幫助。
市場充滿各種簡單的保證。
花旗銀行提供「簡單」信用卡,福特「維持簡單定價」,生產印表機的利盟(Lexmark)公司矢言為消費者「化繁為簡」。
許許多多要求簡單的呼聲,匯成一股勢不可擋的趨勢,
因為科技業的發展模式,促使它們得不斷對同樣產品推出「改進的新版本」,
而「改進」通常是意謂「增加更多功能」。
試想如果軟體公司每年把程式功能減少10%,售價卻提高10%,
以反應簡化產品的成本,結果會如何呢?
消費者付出更多錢,得到的東西卻更少,這看似違反了經濟原則。
拿一片餅乾和一個孩子分享,你看他會選大的那一半還是小的那一半?
但是,儘管違反需求邏輯,「簡單能賣錢」(simplicity sells)卻確實不假。
「技術、娛樂與設計會議」(TED)2006年在加州蒙特利(Monterey)舉行時,
《紐約時報》科技專欄作家「大寶哥」大衛‧波格(David Pogue)發表演說時,
也同意這一點。
蘋果電腦的iPod功能比其他數位音樂播放器簡單得多,價格卻高出一大截,
就是這種趨勢的重要例證。
另一個例子是蘊含強大威力、界面卻非常簡單的Google網路搜尋引擎,
它迅速風行,使Google成為「網路搜尋」的代名詞。
大眾不僅願意掏錢購買,更會愛上能為他們簡化生活的設計。
在可預見的未來,複雜的科技會繼續入侵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場所,
因此簡單勢必成為一種新興產業。
簡單不僅是一種能引發人熱烈效忠某種產品設計的特質,
也成為企業對抗本身複雜體質的重要策略工具。
荷蘭大企業飛利浦全力落實「合理與簡單」(sense and simplicity)的目標,
而成為這個領域的領袖。2002年我受飛利浦管理委員會的安卓‧
拉內提(Andrea Ragnetti )邀 請,加入飛利浦的「簡單顧問委員會
(Simplicity Advisory Board,SAB。我起初以為「合理與簡單」只是宣揚品牌的招術,
等到在阿姆斯特丹參加SAB第一次會議,見到芮內提和飛利浦執行長
傑拉德‧柯來斯特里 (Gerard Kleisterlee),我發現這個計畫擁有更大的企圖心。
飛利浦不僅打算重新組織所有產品系列,也準備根據簡單原則改造整套企業實務。
我向企業領袖陳述這個故事時,
他們都表示飛利浦絕非唯一企圖把複雜的作業程序加以簡化的企 業。
大家都在追求更簡單、更有 效的方法,以推動經濟不斷前進。
這本書是為誰所寫?
作為藝術家,我想宣稱我是秉持「因為有這座山存在,所以想挑戰攀峰」的精神,
為自己寫這 本。
但是,其實我是為了許多想更加了解「簡單」的人而寫,他們或是用電子郵件,
或是親自鼓 勵我動筆。這些人包括生化家、生產工程師、數位藝術家、家庭主婦、
科技創業家、道路工程主管、小說家、房地產商、上班族,
而且他們的人數似乎有不斷增加的趨勢。
儘管有這麼多支持者,仍免不了有唱反調的人:
有些人擔心簡單的負面意涵,可能導致過度簡化及「白痴化」的世界。
在本書後半部,我將闡述:複雜和簡單彼此息息相關,也互為必要對手。
因此,我知道排除複雜雖然很可能是達到全面單純的捷徑,
卻未必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境界。
作者:前田約翰
出版日期:2007 年03 月 30 日簡單和市場
- May 29 Tue 2007 00:13
簡單的法則
簡單的法則
【十條法則】
- 1. 減少(REDUCE) 達到簡單的最簡單方法,就是用心割捨。
- 2. 組織(ORGANIZE) 組織能使複雜的系統顯得比較簡單。
- 3. 時間(TIME) 節省時間讓人感覺簡單。
- 4. 學習(LEARN) 知識使一切變得更簡單。
- 5. 差異(DIFFERENCES) 簡單和複雜相輔相成。
- 6. 背景(CONTEXT) 簡單的周邊事物絕非無關緊要。
- 7. 感情(EMOTION) 感情愈多愈好。
- 8. 信任(TRUST) 我們相信簡單。
- 9. 失敗(FAILURE) 有些事物絕不可能簡單。
- 10. 單一(THE ONE) 簡單是減少明顯的,增加有意義的。
【三個要點】
- 1. 遠離(AWAY) 只要挪得遠遠的,多就會顯得少。
- 2. 開放(OPEN) 開放會簡化複雜。
- 3. 能源(POWER)少用會得到更多。
簡單有理
科技使我們的生活更為豐富,卻也使我們「豐富」到不舒服的地步。
我曾目睹女兒們欣喜的獲得她們第一個電子郵件 一開始只是微小水滴
──她們只是彼此互送電子郵件─然後隨著她們的朋友加入通訊錄,
逐漸形成涓涓細流。現在這些信息、電子卡片和超連結,
已經成為每天不斷沖刷她們的瀑布。
我敦促她們抗拒誘惑,不要整天不停的查看電子郵件。我告訴她們,
等她們長大,她們會有很多機會在資訊海洋裡巡游。我警告她們保持距離,
因為即使是身為奧林匹克級科技專家的我,想要不被這片海洋滅頂,都還很勉強。
我知道並不是只有我有這種隨時會被淹沒的感覺;
我們許多人每天都會透過幾百封電子郵件與人交談。
但是,對於這種情況,我覺得自己脫不了責任。
我早期的電腦藝術實驗成果,催生了今天網路常見的動態圖像。
你們都知道我在說什麼:那些在你想要專心時,卻不斷在電腦螢幕上飛來飛去的玩意兒,
那正是我的傑作。資訊世界中不斷湧現的「視覺糖果」(eye candy)垃圾,
有部分也必須怪我。我覺得很過意不去,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希望能夠贖罪。
在數位時代追求簡單,成為我切身的使命,也是我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焦點。
在這裡,我以教育人員和專家的身分,橫跨設計、科技和商業領域。在早期思索階段中,
我發現麻省理工學院的MIT這三個英文字母,正好在SIMPLICITY(簡單)這個字裡依次出現。
不過,在COMPLEXITY(複雜)這個字也是如此。由於MIT中的「T」代表科技(technology,
也正是讓現代人感到不堪負荷的主要壓力來源,
更讓我覺得MIT必須有人站出來,帶頭糾正這種情況。
2004年我在媒體實驗室(Media Lab)創立「MIT簡單聯盟」
(MIT SIMPLICITY Consortium),約有十個企業夥伴參與,
包括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P)、樂高公司(Lego)、東芝和時代(Time)公司。
我們的宗旨是定義出「簡單」在傳播、醫療保健和遊戲領域的商業價值。
我們共同設計和創造一些原型系統和科技,指出簡單理念的產品能在市場成功的方向。
在本書出版之時,與三星公司(Samsung)共同發展出來的新式聯網數位照片播放產品,
將成為重要的商業資料點,可考驗我們這個聯盟對簡單的主張是否正確。
網路部落格開始出現時,我也響應成立部落格,記錄我對簡單的想法和心得。
我開始為簡單尋找一套「法則」,並訂定目標,打算找出十六條法則。
就像大部分部落格一樣,我就自己熱中的題目, 把個人想法原原本本記錄下來,
與網路大眾分享,雖然這個部落格的主題,一開始只是沿著設計、科技和商業的主軸發展,
可是我發現讀者對這一切底下的根本主旨最有共鳴:
作為人本主義科技學者的我,努力想了解生命意義的過程。在這尚在進行的歷程中,
我發現簡單這個題目其實有多麼複雜,我也不敢妄稱已解開這個謎題。
最近曾與一位現年八十五歲的MIT語言學教授交談,他一輩子都在鑽研這個問題,
更加激勵我決心 投注更多年工夫探討這個難解之謎。
部落格讓我發現簡單並沒有十六條法則,只 有本書發表的十個法則。
就像所有人為的「法則」一樣,這些法則並非絕對,違反這些法則也不致罪大惡極。
不過,在設計、科技、商業和生活中追尋簡單(和合理性)時,這些法則或許不無幫助。
市場充滿各種簡單的保證。
花旗銀行提供「簡單」信用卡,福特「維持簡單定價」,
生產印表機的利盟(Lexmark)公司矢言為消費者「化繁為簡」。
許許多多要求簡單的呼聲,匯成一股勢不可擋的趨勢,
因為科技業的發展模式,促使它們得不斷對同樣產品推出「改進的新版本」,
而「改進」通常是意謂「增加更多功能」。
試想如果軟體公司每年把程式功能減少10%,售價卻提高10%,
以反應簡化產品的成本,結果會如何呢?
消費者付出更多錢,得到的東西卻更少,這看似違反了經濟原則。
拿一片餅乾和一個孩子分享,你看他會選大的那一半還是小的那一半?
但是,儘管違反需求邏輯,「簡單能賣錢」(simplicity sells)卻確實不假。
「技術、娛樂與設計會議」(TED)2006年在加州蒙特利(Monterey)舉行時,
《紐約時報》科技專欄作家「大寶哥」大衛‧波格(David Pogue)發表演說時,
也同意這一點。
蘋果電腦的iPod功能比其他數位音樂播放器簡單得多,價格卻高出一大截,
就是這種趨勢的重要例證。
另一個例子是蘊含強大威力、界面卻非常簡單的Google網路搜尋引擎,
它迅速風行,使Google成為「網路搜尋」的代名詞。
大眾不僅願意掏錢購買,更會愛上能為他們簡化生活的設計。
在可預見的未來,複雜的科技會繼續入侵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場所,
因此簡單勢必成為一種新興產業。
簡單不僅是一種能引發人熱烈效忠某種產品設計的特質,
也成為企業對抗本身複雜體質的重要策略工具。
荷蘭大企業飛利浦全力落實「合理與簡單」(sense and simplicity)的目標,
而成為這個領域的領袖。2002年我受飛利浦管理委員會的安卓‧
拉內提(Andrea Ragnetti )邀 請,加入飛利浦的「簡單顧問委員會
(Simplicity Advisory Board,SAB。我起初以為「合理與簡單」只是宣揚品牌的招術,
等到在阿姆斯特丹參加SAB第一次會議,見到芮內提和飛利浦執行長
傑拉德‧柯來斯特里 (Gerard Kleisterlee),我發現這個計畫擁有更大的企圖心。
飛利浦不僅打算重新組織所有產品系列,也準備根據簡單原則改造整套企業實務。
我向企業領袖陳述這個故事時,
他們都表示飛利浦絕非唯一企圖把複雜的作業程序加以簡化的企 業。
大家都在追求更簡單、更有 效的方法,以推動經濟不斷前進。
這本書是為誰所寫?
作為藝術家,我想宣稱我是秉持「因為有這座山存在,所以想挑戰攀峰」的精神,
為自己寫這 本。
但是,其實我是為了許多想更加了解「簡單」的人而寫,他們或是用電子郵件,
或是親自鼓 勵我動筆。這些人包括生化家、生產工程師、數位藝術家、家庭主婦、
科技創業家、道路工程主管、小說家、房地產商、上班族,
而且他們的人數似乎有不斷增加的趨勢。
儘管有這麼多支持者,仍免不了有唱反調的人:
有些人擔心簡單的負面意涵,可能導致過度簡化及「白痴化」的世界。
在本書後半部,我將闡述:複雜和簡單彼此息息相關,也互為必要對手。
因此,我知道排除複雜雖然很可能是達到全面單純的捷徑,
卻未必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境界。
作者:前田約翰
出版日期:2007 年03 月 30 日簡單和市場
- Apr 12 Thu 2007 18:18
我們家甜心寶貝右上德國的網站囉`
- Mar 15 Thu 2007 23:26
綠茵場上的天空
席玲的朋友出的~大家捧捧場喔~
每次踢完球,我都會躺在草地上仰望著天空,
拭去額前的汗水,傾聽自己的心跳聲,
我覺得這就是我生存過的痕跡,
然而自從遇見了妳,那顆曾經永遠停在球場的心開始改變,現在的我進球不是只為了榮譽與勝利,還有妳。
透過足球,我這個熱血宅男交了不少朋友,不論年齡、職業,大家共通愛的都是足球就夠了。
透過足球,本丸與女孩的故事也展開了序章。
就像日本足球漫畫裡面的經典對白一樣------
你喜歡足球嗎?
推薦序一
國小三年級升四年級的暑假,我是在病床上度過的。那個炎熱的夏天,出了一個嚴重的車禍。傷口的疼痛發炎拆線不在話下,真正痛到心坎裡的,卻是復健。每天復健的時候,都推著輪椅逃到頂樓天台躲避護士與醫生。非常非常排斥。有一天,隔壁床來了個大哥哥。他的腳膝蓋還是哪裡受了傷,幼小的我根本什麼都不懂,但是他卻每天很努力的復健。我們在天台聊天,我問他為什麼這麼努力,他回答我說,他是大學的足球隊員,他想要快點好快點回到場上。我根本不懂什麼是足球,但是背著光,聊著天的那個畫面,至今我還記憶深刻。那,是我足球生涯的起點。
熬過艱苦又沒有社團活動的國中生涯,在選高中的時候,看到那片碩大的操場,我想都不想就選了這個在台北市區還有大片足球場的高中接著創了足球社,從只有一個人開始,慢慢的影響別人,慢慢的增加,一點一點的讓不知道足球美好的人,一起加入這美妙的世界。高中如此,大學如此,出了社會也如此。在台灣這個足球沙漠中,自己所能做的,就是不斷的去建造綠洲的種子,總有一天會成長茁壯的。本丸,是我在輔大資管系創的系足的隊員。生命的平行線中,足球讓我們有了交集。
對我而言,我信仰的是足球教。足球是我的神,我的耶和華,我的阿拉,我的佛祖,我的媽祖,我的信仰、思想、力量。足球使我進步,為了增強體能,每天跑操場,也順便克服了天生的氣喘;為了看到喜歡球隊的資訊,每天上網查國外網站,還順便練習點英文(早期台灣足球資訊取得不易,想要看場球賽真的很難,透過網路,現在的大環境也改善不少,喜歡足球的人也越來越多,孤獨的感覺也越來越淡了)。失戀了,透過足球發洩苦痛;一起奮戰的隊友在贏了球,坐在操場上喝下冰涼的水,那瞬間的美味與感動;在PUB裡為了支持的球隊與他隊的球迷互相較勁的歡樂感覺;進球前的那種特有的緊張感,這麼熱血的運動,全世界風靡的運動,也只有足球了。
透過足球,我這個熱血宅男交了不少朋友,不論年齡、職業,大家共通愛的都是足球就夠了。
透過足球,本丸與女孩的故事也展開了序章。
就像日本足球漫畫裡面的經典對白一樣------
你喜歡足球嗎?
寫於東京 賤狗
推薦序二
不能否認的,大學生活,的確是很讓人能一生回想的純真年代。
很輕易的,在作者的筆調下,忍不住就會為了故事裡男孩的傻氣而笑了,卻也明白那傻愣,我們都曾走過,總是被愛給左右,而當愛遇上了「夢想」這強勁的敵手,該要怎麼決擇?那不過是心裡的投射與縮影,回想現實中的我們,是否能像男孩堅持自我的選擇。
但更讓人讀的摒息的,如果你打開了這故事的第一頁,絕對也掉進了這宛如真實球賽延展在文字裡的舖成,精采而刺激,讓人忍不住起身為球員們加油吶喊,行雲流水的暢快,將足球的熱血表現的淋灑盡致。
「綠茵場上的天空」讀來像是男主角的日記,或許也能說,這是所有男孩們心裡的日記。
那關於女孩、熱血、與夢想的青春手扎。
辛西亞。
推薦序三
足球 屬於自己的ㄧ種感動
「在這世界上,能做出令人感動事情的人, 不多了。」-巧克力重擊
本丸請我為本書寫【推薦序】的時候我相當興奮的。因為故事裡很多的部份都激起我們在球場上的回憶和執著,而且筆者描寫的比賽,讓人如同腳踩著球,想盡辦法晃倒眼前的敵手。
我跟本書的作者也是因為球場上的際遇而熟識的,我在網路上讀到這篇故事,看著看著露出會心一笑,這根本就像是我的翻版,而且恰巧發現作者跟我參加同ㄧ個盃賽,後來經過了一翻尋訪以後發現:他就是一場比賽,把我放倒在地,被隊友抬出場的球員;發現真相的當時真的是笑了出來,足球的世界這麼小,卻緊緊的把我們拉在一起。
每個人的生命中,總有些令人感動的片段,對於你來說是什麼?
足球,對我來說,就是ㄧ種令人動容的事物。也是我們拼盡全力,想要用腳尖碰著它,享受地球上最暢快的宣洩。
Nike的美崙國中宣傳短片裡頭,每個球員都對自己身上的傷很自豪,那是他們存在的證據,以後可以跟孩子炫耀的烙印。而我,拉起褲子,顏色不ㄧ的膝蓋,還有被本源踢傷有時隱隱陣痛的淺淺痕跡,是我的驕傲,不停奮戰,不畏對手的驕傲。
承如大部分踢球的人一樣,因為日本漫畫「足球小將 翼」的一句話:「足球就是朋友」在我的血液裡,種下了熱血的元素。
上了大學,它是我選擇嘗試的球類,卻誤打誤撞變成可能影響我ㄧ生的東西。
喜歡ㄧ群人努力付出,發出對勝利強烈的渴望;喜歡手術刀般的傳球,徹底的撕裂對方防線;喜歡毫不猶豫的剷斷,盡全力的阻止對方攻擊;在球場上學會了信任,當你把球往前送的時候,隊友會努力追上球來回應你的信任,大家互相補足,讓比賽更完美,那種11個人站在球場上努力付出的感覺真的很棒。有時候我強烈的懷疑:我的血液裡,大概都是由五角形和六角形組成的。
除了踢球以外,也因為支持歐洲球隊認識了ㄧ群人,大家來自不同的背景,唯一的共同點就是足球,圍繞在足球旁的人都相當可愛,大家都很熱情,雖然有時候喜歡的球隊互相競爭的時候,會互相叫囂、絕交,但是過了以後,還是像個小孩一樣,逮到機會就抓住對方,不停地分享對足球的熱愛。
看到這裡大家一定會很好奇:為什麼可以有鐵桿球迷?為什麼球場上的大家知道實力差距還是完全不懈怠?
球是圓的,沒有人知道下ㄧ刻他會往哪個方向飛,在裁判「嗶~嗶~嗶~」的鳴哨之前,希望是強烈的存在著,你所寄託的事物-你的腳、你的隊友、你所信賴的球員-都會盡一切可能讓希望實現。
故事的作者站在人生的球場上,努力不懈的為自己的故事留下點滴,在這場比賽中,奮力的創造與女孩的可能,只想換個不悔。
不需要過多修飾,用腳說話的男人,會用每個動作傳達他們的意念。
下次如果你經過足球場,不妨停下來看看在球場上拼命的大家,有些人認為只是球滾來滾去沒啥意思,但是仔細聆聽,力量、耐力、創意、鬥志、堅持的節奏正在球場上組成交響曲,而你是幸運的聽眾,不要吝嗇你的掌聲,全心的為他們喝采。
看到這裡,希望你能趕快翻開書,來到我們的世界,體會屬於我們的感動。
足球,是老天給我的禮物,值得感動一輩子的事物。
內褲俠
作者簡介
Sagax
很多人覺得長得高應該就要打籃球,事實上因為灌籃高手而每天練習三分球的日子只有國二到國三那段時間。
大三第一次接觸足球後就深深著迷不可自拔。
在輔大校園隨時都可見到他踢球的身影。
也因此遭到不少來往學生的厭惡(笑)。
座右銘是「把足球當作自己的馬子,踢球就是談戀愛。所以我努力不懈。」
熱血的程度連自己都嚇了一跳。
目標是「活到老,踢到老。」
願望是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台灣踢進世界盃會內賽。
目前是個偽裝成上班族的軟腳小球員。
- Mar 13 Tue 2007 01:09
八種不可或缺的朋友
八種不可或缺的朋友,分別在每個人生命中扮演下列各種不同的角色
兩個人之間的能量
推手(Builder):推手擅長鼓勵,總是會把你推向終點。他們會持續投資在你身上,好讓你有所發展,同時真心希望你能成功,即使這表示他們必須要為你承擔風險。推手會慷慨地貢獻自己的時間,協助你找到自己的優點,同時有效利用這些優點;從不嫉妒你或成為你的競爭對手,總是站在終點鼓舞你、為你歡呼。
支柱(Champion):總是和你站在同一陣線、支持你的信念。他們是會讚美你的朋友。這會讓你的生活每天都變得不同。他們不只在你面前稱讚你,也會在你背後撐腰,就算你不在場,也會挺身而出為你仗義執言。支柱是你的最佳擁護者,當你成功時,他們會為你感到驕傲,而且會與其他人分享。
同好(Collaborator):是與你興趣相近的朋友,也是眾多親密友誼的基礎。你們可能對運動、嗜好、信仰、工作、政治、食物、電影、音樂或書籍有相同喜好。這樣的特殊情誼讓你們成為一輩子的朋友,你會非常喜歡和他們一起消磨時光。
夥伴(Companion):不論情況如何,當你有需要的時候,他們總是會站在你身邊。你們之間的情感聯繫牢不可破。當你生命中發生重大事件時(無論好壞),他們都會是你第一個想聯絡的人。夥伴會把你們之間的關係引以為傲,而且會願意犧牲自己來幫助你。他們幾乎是可以讓你以性命相託的朋友。
中介(Connector):你想要的東西,他們就是有辦法幫你搭起橋樑。這樣的朋友一旦知道你要什麼,總能馬上張開聯絡網,找到一些和你有相同興趣或目標的人;他們能快速地擴大你的人際網絡,讓你直接通往取得新資源的管道。如果你需要工作、醫生、朋友或約會對象,打電話給這樣的朋友就對了。
開心果(Energizer):他們總是有辦法讓你精神大振、心情大好。和他們相處時,你的生活會充滿了積極感。當你心情跌至谷底時,開心果可以很快地讓你恢復正常,有本事讓你有好心情或錦上添花。當你需要一個笑容、想要大笑時或放鬆一下時,千萬記得找他們。
開路者(Mind Opener):可以拓展你的視野、鼓勵你接受新觀念、想法、機會、文化與人們。幫助你拓展個人眼界,創造無數正面的變化。他們是一群挑戰傳統智慧的朋友,面對難題時,為你提供具創意的解決方案;同時,不斷地刺激、激勵你,大膽表達一些你從不敢在別人面前說出的想法與意見。
導師(Navigator):他們可以給你建議並指引方向。當你需要指引或諮詢時,就會去找他們。他們擅於聆聽、整理、分析你心理所想的。他們會讓你了解自己擁有或缺少什麼能力。你可以和他們分享目標和夢想,並一針見血地幫你點出達成夢想與目標的方法與途徑。
友誼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事實上,我們天生就有友誼的需求,我們身處的環境也每天強化著這項需求。沒有朋友,別說功成名就,我們連日子都很難過下去。
所以,當絕大多數的人類研究不是鎖定個人就是針對團體,反而欠缺一對一的關係研究時,情況便很令人憂心。友誼可以為我們的婚姻、家庭、工作、生活增添重大價值。就某種程度而言,我們日常所見所感,都是個人關係的產物。請環顧四周,看看你能不能找到,可以在「孤立中」創造出來的東西。只要稍加思考,你便能發現,我們是多麼依賴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把人際關係拿掉,一切事物都將消失得無影無蹤。
不過,當我們想要改善生活的時候,總是只著重開發自己的內在。我們努力成為更好的社會人,努力使自己成為更好的員工;就算退一步,像模範父母與模範經理人一般,把重點轉移到開發另一個人的潛能上,我們大多還是把對方當成獨立的個體,獨獨略過「關係」這一項。人們忽視這項學門的結果是:有數百萬人在婚姻與其他親密關係中,徹徹底底疏離了!這也是「強調自我」的環境所造成的問題。
自我教育是教育制度的基礎,顯然也是一項很值得做的事,但是,有沒有可能,現在是該增加其他元素的時候了?也許,只把重點放三個好友的門檻
我很想知道友誼會對組織造成多大影響,所以在二○○四年號召了全球各地的頂尖研究人員與學者,組成一支以「了解職場友誼對公司財務與員工情緒的真實影響」為目標,多元性的團隊。
尋找最好的朋友
你可能會注意到,我們在訪談過程中使用「最好的朋友」(best Friend)一詞,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我們初期的研究顯示,在工作上擁有「最好的朋友」(而不只是「朋友」或「好朋友」)是比較有用的預示指標,因為「朋友」一詞顯然已經失去了其所應獨有的大部分真義。
如果你在工作上有個「最好的朋友」,你非常有可能做到以下幾點:
整體來說,只有三成的員工在工作上擁有「最好的朋友」,如果你有幸屬於其中之一,你全力投入工作的可能性就是一般人的七倍。我們的研究結果還顯示,在事業上沒有「最好的朋友」的人,幾乎不可能專心投入工作。
雖然很多公司不斷阻止員工在職場上發展密切的友誼,不過你可以從我們的研究結果中發現,這些公司很可能鑄下了讓他們耗費大量成本的錯誤。這些研究指出,友誼的推演和成長,是職場健康的一大關鍵要素。在我們的調查過程中,就有一組最佳工作團隊,老闆明白每個人都想打造高品質的友誼,也知道忠誠度會建立在這樣的關係之上。
在工作上擁有朋友,對那些缺乏其他工作誘因的人來說,甚至可能會形成一種補償心理。密切的友誼可以讓你對公司的滿意度提高將近五成,也會讓你對薪資更感到滿意。
一個「最好的朋友」就夠了嗎?
我所提到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從八百萬份「我在工作上有個最好的朋友」的蓋洛普調查而來。雖然許多公司遲遲不願詢問員工這個問題,不過這一向是公司獲利能力的最佳指標。
我們已經確定了,在職場上有一位「最好的朋友」所產生的影響,接下來我想看看,如果有多於一位以上的好朋友,結果會有什麼不同。於是,在一項全國性的研究中,我們詢問了超過一千個人,問他們有幾位親密的朋友;接著再問他們,親密朋友當中有幾位是同事(設計這個問題,是為了取得比較精確的回答)。在這項調查的結果中,有一到二位親密朋友/同事的人,兩者之間的差異並不顯著,不過,在工作上至少擁有三位「最好的朋友」的人,工作滿意度較高,人生滿意度更是三級跳。這些資料並不足以讓我們作出結論,但是顯然「三」這個數字會是一個主要門檻。
工作上至少有三位親密朋友的人,九六%對生活感到滿意。
別誤會我的意思。在工作上,只要有一位「最好的朋友」,你的世界就會大大不同,這是邁向美滿生活的第一步,不過別就此停下腳步。根據最新的研究,如果你在職場中建立起更多友誼,你就愈能感受到顯著的差異。
透過友誼建立忠誠度
根據某些研究,我們會因為朋友的關係加入或留在某些團體、組織內,這在人生過程中似乎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小學時,我們會跟最好的朋友一起加入同一個小組,一直到大學和進入職場都是如此。當我們問人們,比較想獲得「最好的朋友」或是「加薪」時,多數人選擇朋友。
人們往往會想跟朋友一起參加同樣的活動,因為這麼做會讓我們開心愉悅,也可以透過共同參與而獲得社會支援。與一般普遍的認知相反,在我們的調查中,與異性同事發展友誼,似乎不是什麼令人害怕的大問題:在我們的研究對象當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對職場上的異性親密友誼感到「非常恐懼」。
回想一下,你會在哪些時候想要離開你所屬的團體或組織?
在關鍵性與決定性的時刻,只要有一位具有影響力的朋友存在,一切就會大大不同。
大部分公司都花很多時間思考,如何增加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度。根據我們的研究結果,我們會建議這些企業組織試試,以員工和員工之間的交誼為基礎,建立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度,這樣不但能留住人才,也會讓組織超越公司的層次。在以信賴為基礎的組織裡,我們發現親密友誼是出席率、留任率、滿意度及信念力量的最佳指標。所以,以信賴為基礎而結合的組織、學校、非營利機構、運動團隊等,都具備培養成員友誼的能力,不論他們自己是不是刻意為之。
- Mar 03 Sat 2007 21:37
他們說-有關書與人生的一些訪談
杉浦康平的這場訪問,是在二○○六年六月做的。我特別喜歡他談到的兩點。
一是「跨頁一單元」的編輯概念。我自己本來就信奉這個原則,
但是聽他把這個概念運用到書和雜誌上的多種變化,則更是闡釋得清楚又徹底。
另一點,則是談到「開發五感」時,他認為首先要讓自己保有感受驚訝的能力。
當時我剛經歷過一場家人的重病歷險。過程中受過不少震驚。
所以,我才會回應,有時候甚至遭到一些意外,讓自己有機會體會一下什麼是「驚訝」,也很有意義。
訪問開始時,我提到的禪宗那句話,語出六祖惠能大師所註解的《金剛經》口訣。
全句是:「即心是佛,更無別佛;即佛是心,更無別心。如拳作掌,似水成波;波即是水,掌即是拳。」
○:郝明義 / ◎:杉浦康平
○:這是我們出版的雜誌書《少一點》(Less)。請指教。
◎:這本書的主題「少一點」(Less)是什麼意思?
○:有兩個意思。第一,在這個什麼都求「更多」的時代,
我們希望提倡一種「少一點」的哲學,消費少一點,吃少一點……。
另外有一個概念是說,很多事情可能在先少一點之後,反而會發現它還會多起來。
◎:我前兩天在高雄演講的題目,也是一即是二,二即是多,多又變回一,陰陽流動的一個過程。
陰跟陽好像是兩個東西,可是事實上這兩個東西又包含非常多的涵義,並且兩個又可以結合成一個。
我常常用手指來比喻。手指就是多,可能這個代表科學,這個代表社會,代表環境,代表很多東西,
但它們的原點可能都還是一,原型是一。
可是現在人呢,都把「多」變成更多,在科學裡面又去發展更多的東西,
大家不會回到原點,反而是一直發展,這是問題所在。
一裡面固然有二的存在,有多的存在,但是在多以後還是要回到一。
你的想法剛好跟我很接近,我非常開心。
○:我很喜歡禪宗裡面有一句話:「如拳作掌,似水成波;波即是水,掌即是拳。」也可以看作這個意思的一個呼應。
你自己是從學建築開始的。
對於建築,你說過:「學建築,可以對世界總體矩陣化,可以適度地把握時間和空間。」請再簡要地進一步說明一下。
◎:不知道可不可以說得完整……1964年我曾經到德國的烏爾姆設計學院講課,這所學校包含很多部份:
有工業設計、視覺設計、情報設計(信息設計)跟畫像處理,以工業設計為中心。
我年輕時雖然學的是建築,到六○年代左右還都只是把建築當成一個物體與物體形態的結構來看待而已。
那次我到德國講學,才回過頭來注意到,
原來建築就好像人體,是由很多的器官、血管組合成「人」這樣的一個構造。
建築,應該是由我們視覺、聽覺、感覺結合而來的一種呈現。
從那開始,我就從兩個方向來思考這個問題:是要單純地從一個小部分去思考?
還是從整體去看它裡面有什麼樣的東西?
●跨頁一單元的設計概念
○:你說因為你學建築,所以做書的設計時,
「對書籍載體的優勢與矛盾,是先從周邊接觸到的」,這裡的「周邊」指的是什麼?
◎:書籍設計者的任務是,找出對一本書最合適的處理方法。
讀者都是從遠處看見、接近,進而拿起一本書,所以設計者也採取同樣的路徑,由遠而近,由外而內。
但是書有作者,有編輯,有印製者,他們有各自的工作與目標,
所以一本書就包含了多種不同的元素與過程,這是與建構一棟建築類似的地方。
我必須思考作者、出版社等不同的需求,試著將種種細節在心中思量、結合起來,然後帶進書本的設計。
拿書本身來說,比如說這本,從這一面看來它是一本書,從另一面看來它是很多張紙的組合。
這是一,也是多。同樣的,書有右頁和左頁,也就是陰和陽。
此外,書又是由文字、圖表,以及各種各類的資訊組合而成。
我總認為這就是世界或宇宙的道理。所以我的設計是由外而內,再由內而外。
○:就你的觀察,那一般的設計者是怎麼思考的呢?
◎:一般的設計者通常只追求好看的外觀,讓書在書店陳列時能與眾不同,
因此只與表面有連結,沒有進入到書的內部深層結構,或者沒有反映出深刻的想法。
而我總是嘗試將這些東西帶進我的書籍設計裡,這也是為什麼我的書看起來總是很複雜、有流動的感覺。
○:台灣常見的問題是,很多書的封面設計與內文版型的設計往往分開。你有什麼看法?
◎:兩者應該要結合。書的內文與封面設計應該是一整體的,而不是分開的。
應該是一個設計團隊來執行。就算由兩、三個人合作,
但要有一個有能力的指導者來統合整個過程,否則做出來的書手歸手腳歸腳,像機器人了。
○:你設計書的時候,把書的每一個跨頁視為一個單位。
你說一個個跨頁的連續,便產生書的空間,成就一個故事。
那你認為什麼是構成故事的主軸呢?
◎:這就像電影,故事隨著鏡頭接續而展開。片名、演員姓名出來,
然後故事開始,第一部份、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也許還有細分景一、景二。通常,一般人在設計、
製作書的時候只是把書當作容器──盛裝字詞、圖片、資訊的容器。
我呢,則是希望能夠呈現書本內容的血肉、氣的循環,讓它活化,好像人的整體。我的書,要有許多細節和流動,將主題頭尾貫徹。
那應該是活動的,有些東西進來,有些東西離開。
就像這個世界不是靜止的,而應該永遠都在動,永遠都在改變,帶來新的東西。
所以或許設計書的人應該從讀者的角度出發。
讀者看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每一次閱讀都希望發現新的東西,新的有趣的地方,新的細節。
○:細節很重要,但細節也可能是魔鬼。如果細節的處理出錯,後果也會不堪設想。
◎:沒錯。雖然這些對於細節的感受,是書的主要資訊之外附加的部分,
非必要的。但以我來說,像現在這個談話,我有時候在思考,
有時候說得快,有時候帶著微笑說,有時候很激動,這種氣氛的轉換是很重要的。
我總是試著將這種感覺變化帶進書裡面。
首先,是做Net and Books主題書系列的時候,配合著主題所訪問的人物。有詹宏志、Akibo和鄭松茂三位。
後來,和主題書無關,或是因為機緣湊合,或是因為籌備想法,
我又間斷著做了杉浦康平、南方朔、張隆溪、許舜英四位沒有發表過的訪問。
第三,則是我過去寫過的黃仁宇和衛浩世這兩位。
我寫的時候雖然不是以訪問形式呈現,但是裡面仍然記了許多我們之間的交流。
我很珍惜和這些人交往,或訪談的過程。不論是記錄他們的人,或是他們談話的內容,
我都盡可能讓自己回到純粹的讀者立場,讓自己有最大的享受,也讓讀者有最大的視角。
杉浦康平:讓自己保有感受驚訝的能力
張隆溪:品味的散失與重來
南方朔:世界的複雜不是沒有意義的
詹宏志:Made by books. Ruined by books
鄭松茂:微型的人生
李明道:像釀酒一樣的釀夢想
許舜英:I am the Ghost
黃仁宇:從印象成為影像的兩段記憶
Peter Weidhaas:We must fight FOR them.
- Feb 27 Tue 2007 21:01
是室外設計 不是室內設計 朱平
在AVEDA美國公司Minneapolis的雕塑公園裡有一個裝置藝術,就是一個大湯匙中有一個紅櫻桃。它給我一個想法,就是其實地標的出現是在於人的想像力,所以為何不讓我們的辦公室也有一個裝置藝術,為台北增加一個新的地標
仍記得在1996年,因為不易找到合適的店面‧我們決定先將肯夢AVEDA的文化經由辦公室的設計而建立起來,經過跟設計師蔡敏敏的再三討論,我們終於有了可以代表肯夢AVEDA文化的生態系統(Ecosystem)‧
當初將六樓的辦公室稱做「Ecosystem」是因為我們相信肯夢AVEDA的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我們互相信賴就像生態系統一樣,互相依序,每個人對肯夢AVEDA的生存都有一定的貢獻與犧牲,於是一個沒有地位象徵、沒有個人領土、鼓勵信用、學習分享、互相支援,以顧客為中心的團隊,辦公室設計理念就產生了。我更要求敏敏將〝家〞及〝Fun〞的概念留入她的設計元素。
我們也證明了辦公室設計對公司文化的建立是絕對影響的。在2005年,我們很慶幸在原本辦公室大樓一樓,找到了另一個空間,將原本六樓辦公室的一部份團對遷下來。
其實有一首法國香頌叫做〝櫻桃的季節〞(Le temps des cerises)裡面有一句話是這樣的:我永遠熱愛櫻桃的季節,因為那是我心溫柔的時刻。望這個新的辦公室,給我們都帶來另一個富有詩意的未來,也讓所有經過,雖然只有驚鴻一瞥的鄰居或路過能感受到一絲絲的美感,那就是我們Daymaker最愉快的事了。
因為跟敏敏有十年的空間設計合作經驗。
這次我緊跟敏敏簡單的提出三個新的設計概念:
1. 我們可不可以利用一樓難得機會,在台灣提出室外設計與室內設計一樣重要的概念。台北市一直被許多人認為是個極度醜陋、野蠻、粗俗的城市。如果能在巷弄之間。創造些小驚喜、小意外,讓陌生人經過時有〝驚豔〞的感覺,讓我們用一樓的室外設計成為路人的悅日人(Daymaker)。
2. 我們可不可以將一樓的室外設計,在假日不上班時,成為巷弄鄰居可以共同享用的空間。總是需要人先伸出手來,別人才會握住您的手。
3. 我們可不可以設計一個非常長的桌子,每個人都可以任意坐在任何地方。每個人都有一個置物櫃(Locker)放文件及私人物品。沒有人規定從早到晚都一定要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上班。我們可以在沙發上,廚房的大桌台會議室,客廳,甚至室外大桌討論或上網。讓我們打破在辦公室桌上上班習慣,利用無線上網,在舒適的環境中上班。辦公室已不是辦公室,而是一個能討論及互動的lounge。
很高興看到敏敏的創意以〝GreenCherry〞為主題的室外裝置藝術(Installationart),及一個大木桌讓肯夢AVEDA的一樓新辦公室成為一個會發光的地方。我們真的希望台北的市容會因為我們每個人從自己出發,先改變自己,不再抱怨台北的鐵窗及醜陋。如果大家都開始注重室外設計。台北將會變成更可愛,更有特色的城市。
- Feb 27 Tue 2007 19:57
2007/04 〈離家後〉 in 牯嶺街小劇場
姊姊:「有一天,我要把自己變不見,永遠。」
弟弟:「然後,我們家的第一天,從此,都停留在那一天。」
「我的家庭真可愛,整潔美滿又安康。…」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家庭:當郵差的父親、為人師表的母親、讀師院的姊姊與即將高中聯考的弟弟。有一天,姊姊無故離家,從此毫無消息。十三年來,一個看似平凡無奇的家庭包藏著一個心知肚明的祕密,父親、母親和弟弟故作若無其事的緘默,但內心卻隱隱作痛。直到,一名不速之客——平平前來借宿,因而促使這個宛若一灘死水的家庭盪漾出一圈圈危險不安的漣漪。
由一群老師所組成的《第四人稱表演域》首度以小劇場形式演出。本劇大膽揭開人們內心深處最不願觸及卻又鮮血淋漓的傷口,關於你我的原生家庭。為了呈現出浮光掠影般的腦海記憶和複雜心靈根底的純粹聲音,《第四人稱表演域》在牯嶺街小劇場佈置了前衛實驗的裝置藝術作為舞台的一部分,並用扭曲善變的肢體舞蹈串連起這一幕幕最虛幻的真實影像和最甜美的殘酷滋味。這群老師並非要透由此劇教育大家什麼,只是一份關心,關心離家後的你和我……
製 作 人:陳冠妤
導 演:謝孟璁
編 劇:鄒欣寧
舞台監督:廖育浚
服裝設計:謝韡芮
舞台設計:曾柏仁
燈光設計:廖育浚
音樂設計:江品誼
舞蹈設計:張華瑋
演出地點:牯嶺街小劇場(台北市牯嶺街5巷2號)
演出時間:
96/3/29(四)19:30
96/3/30(五)19:30
96/3/31(六)14:30 、19:30
96/4/01(日)14:30 、19:30
共6場
票 價:400
聯絡方式:第四人稱表演域楊小姐0933-561800
優惠方案:9折: 1.學生及教師憑證明購票 2.團購滿10張
演出相關資訊請參考第四人稱表演域劇團網頁或部落格
http://fourthperforming.zhtw.com/
http://www.wretch.cc/blog/fourthart
http://www.itry.com.tw/index.php?fc=newsdetail&nsn=1562
- Feb 25 Sun 2007 18:46
重愛不輕友
躲在角落畫圈圈(2007-01-26)
情侶之於朋友來談…
大概就分幾種情況…
一種是戀愛了起來就電話不接msn訊息沒看到…
朋友邀約完全忽視沈浸在二人世界的甜蜜中…
一種是各自盡量跟朋友們保持連絡…
然後也幸苦的盡量挖出時間來約會…
而我們則是很快的就融入彼此的生活圈…
不管跟朋友從事什麼活動都不會忘記攜伴一同參加… _
- Dec 28 Thu 2006 16:22
「我想在學學上的課」
「我想在學學上的課」是-無可救藥德語狂唐薇的---
課程:古典音樂德語通B時段
授課老師藉由英文字母引導學員認識、熟悉德文字母,並從介紹德國的日常生活用語為出發點,再配合指定教材教學,同時搭配聽力雙軌並行訓練。依照每堂欣賞多首德語發音之古典音樂樂曲或影片,提供學生邊看、邊聽、邊學,身歷其境感受德文語韻之美及體驗德國文化。
課程中以古典音樂為基礎,快速學會德語發音。不但能以德語正確說出音樂家及樂曲名稱,同時還能學會日常用語,從不同角度體驗古典音樂文化。並搭配角色扮演,趣味遊戲等激發學員學習的興趣及動機,從中培養語感、訓練發言以及表達的膽量,能學會德文的自然發音規則,培養正確學習德文的方法與效果。
課堂內容
時間: 1/17,1/24,1/31,2/7
1. 讓你成為字母通
古典音樂ABC練功時間
2. 跟巴赫說早安
問候語一次練成!
3. 造訪音樂家的故鄉
認識德國古典音樂重鎮
4. 古典樂數字篇
讓你用德語數拍子
德文對我而言是好奇的試想征服的,
因為我愛德國的設計,
線條流線都是一值駕馭著我的思維,
所以我想要學習德文
但觀念裡總是覺得很難很難,
難得學學找到一位業界的甜心寶貝來教學,
而且用的是一種很酷的學習法,
更令我想想想參加~
- Dec 25 Mon 2006 19:44
Merry Xma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___▂▂█▂▂___ ○●◎Merry X'mas ○●